近日,北京银行上海分行成功发放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该笔贷款是上海碳市场今年首笔CCER质押贷款,也是继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保监局、上海生态环保局联合发布《上海市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后商业银行落地的首笔CCER质押业务,为分行后续类似业务的开展做了有益尝试。
不仅是上海,前不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保监局、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制订并发布了《江苏省碳资产质押融资操作指引(暂行)》(以下简称《操作指引》)。以便规范了碳资产质押融资业务操作流程,强化碳资产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了全国碳市场作用和碳资产融资功能,将更好的助力企业盘活碳资产。

图1-江苏省碳资产质押融资操作指引
一、碳资产和碳金融
1、碳资产:是指在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或者自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配额排放权、减排信用额及相关活动。
(1) 在碳交易体系下,企业由政府分配的排放量配额;
(2)企业内部通过节能技改活动,减少企业的碳排放量。由于该行为使得企业可在市场流转交易的排放量配额增加,因此,也可以被称为碳资产;
(3)企业投资开发的零排放项目或者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信用额,且该项目成功申请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或者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项目(CCER),并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或转让,此减排信用额也可称为碳资产。
2、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1)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1万亿-3.6万亿元;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和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139万亿元。而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仅为5256亿元,缺口超过2.5万亿元/年以上。
(2)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万亿-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7.5万亿元。
二、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是国家重要战略
1、金融碳减排支持工具
2021年11月,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2、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
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证券期货业数据模型 第4部分:基金公司逻辑模型》《面向老年人的证券期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设计规范》《面向老年人的证券期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设计检测规范》4项金融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有利于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3、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
在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会上表示,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
自今年二季度起,人民银行通过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持续支持涉农、小微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绿色金融解决方案
1、绿色金融愿景蓝图
响应国家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部署,微分格与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积极探索绿色(碳)信用技术及双碳评估研发与应用,构建新一代绿色(碳)信用评估与金融服务体系,支撑绿色制造、绿色产融融合创新、双碳基础建设、国际合作等绿色服务。

图2-绿色金融蓝图
2、绿色产融创新框架
基于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打造绿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能力,服务绿色供应链生态环节,构建绿色产融数据服务,助力绿色供应链金融场景,实现科技与金融双赋能,助力数字经济转型!
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业链等绿色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帮助金融机构制定针对客户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评估标准,对客户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与动态评估,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风险,关注服务主体因公司治理缺陷和管理不到位而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引发的风险,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绿色信用,赋能绿色金融场景。

图3-绿色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服务
3、关键服务内容
为落实亚太经合组织“APEC”愿景,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携手若干中国绿色供应链领跑者城市拓展共建示范中心,总结复制推广优秀案例和知识,支持城市转型发展,为亚太地区提供中国经验。
(1)绿色制造
·规划咨询:绿色制造城市与行业解决方案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认证评估:工信部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园区)相关第三方评价以及培训、咨询服务。每年形成一批国家级示范项目。
·案例遴选:遴选APEC绿色供应链优秀案例,定期向APEC报送。APEC官网和线下展厅展示。
·人才培训:人力资源部 “绿色供应链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
(2)绿色产融融合创新
·企业绿色金融平台:结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可持续科技金融标准化研究与前期基础,率先开发建设以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支撑的绿色金融数字科技平台,构建企业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实现绿色供应链金融精准高效服务。·争取绿色金融及政策扶持:绿色产业重大技术、项目评价与项目库开发建设,协助争取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住建部等相关部委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债和财政资金。
(3)双碳基础建设
·全域双碳智慧管理平台:构建科学的城市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报送监测管理机制,建设运行相关在线报送统计管理数字化平台。
图4-全域双碳智慧管理
·企业碳信用监测与评估平台:实现城市级、园区级的双碳检测,预警,信用评估能力;·双碳信息查询和登记平台:开发城市碳中和登记与ESG信息披露平台,服务企业碳排放报告监测核查、碳减排量核算和自愿碳中和行动,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查询和登记平台。

图5-碳排查一屏观-碳画像
(4)国际合作
·国际化绿色服务:加入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参与合作网络年会,向APEC报送优秀案例,链接合作网络官方网站和登记平台,对接与亚太各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推动优质绿色产能走出去、先进绿色技术引进来,协助发展东南亚等地海外生产基地。·中国-欧盟创新中心项目:分享合作网络伙伴资源,通过中国-欧盟创新中心项目,协助城市在欧洲建立海外研发、市场和制造基地,推动“中国智造”走出去。
四、未来展望
关于绿色金融的创新业务,微分格与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碳领域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达成一致,未来将共同推行节约、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企业碳信用平台和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搭建和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利用产业绿色信用优势,应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能力,帮助控制业务风险,借力绿色融资通道便利,形成绿色金融创新先行示范,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切实支持政策落地,树立绿色品牌。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积极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